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1-07-16 10:23
機械化種植、養殖,曾經遠離家鄉、奔赴外省務工的村民返鄉經營喜獲豐收;老窯廠上建起鄉村振興產業園,村里千余人就近找到就業崗位;村集體創辦勞務專業合作社,年收入4萬元……近年來,巨野縣田橋鎮泗興屯村穩步發展著,努力為村民在家鄉安居樂業尋求著更好的機會。
“現在村里的養殖以雞、羊、牛為主,種植以小麥、玉米為主。近兩年我們村出現一些種糧大戶,有的村民承包了上百畝地,全村4500畝耕地里有500畝屬于村集體,所以這部分租金就成為村集體收入。去年我們還辦了勞務合作社,聯合周邊村子一起給煤礦做裝卸。另外,我們還有千畝優質果園,以紅富士為主,現在這個季節可能看不出什么,如果豐收的季節來就能看到果園里的景象了。”在泗興屯村村委會,村支書王福林一邊熱情介紹著近年來村里的發展情況,一邊熟絡地盤點起村里的種植大戶、養殖大戶的變化。
村民于傳印介紹說,自己不僅承包地做種植,還養豬100多頭,去年豬出欄賺了30余萬元。他說:“我以前在深圳等地打工,做過保安。回來后承包了80畝地,種植小麥和玉米,自己管理,一年收兩季。一畝地的一季收成,去除成本,純利潤大概有1000元,十畝地就能賺1萬元。”
聊起現在的農業種植管理,于傳印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,田間管理只需自家夫妻兩人就能完成。“現在都是機械化管理,80畝小麥一天就收完了,連玉米也是一天種完,現在已經種完玉米了。主要是機械化先進,比較便利,連打藥都能用拖拉機帶著,而且縣農業局還會無償組織無人飛機噴灑農藥給農作物防治銹病等。我今年都50歲了,自己在家種地的收入跟在外面打工剩下的收入差不多,而且年紀大了之后,外面招工的也會挑剔,很多有年齡限制,自己在家種地也更自由。”聊起打工與在家做承包、種植的感受,于傳印這般說。
村里的養雞大戶孫自寬今年46歲,他聊起自己回村做養殖的經歷十分質樸,他說:“我從不上學后就開始打工,啥活都干過,建筑行業不景氣后,我想著得重新找個出路,但又覺得自己沒文化。我想了想,還是回來做養殖吧,雖然干啥都有風險,但還是下決心在村子東南方自建了養殖場,養了20000只蛋雞,自己賣雞蛋和雞。養殖場環保肯定要達標,咱既然做這個就必須把環保這塊做好!”
辛勤勞動喜獲豐收,脫貧致富后注重人居環境提升
在村民孫自欣、孫自鵬兄弟倆的養殖場里,處于不同發育期的30000只雞被分養在3個棚里,并配有專門的降溫、喂水、喂飼料的設備。正值收雞蛋的時間段,兄弟倆在大棚里推著小車,不斷地彎腰,從架子上把雞蛋撿拾進筐子里。數量眾多、新鮮的白殼雞蛋擠擠挨挨,被一輛輛小推車運出棚外,令旁觀者都不由得想到了“豐收”。
孫自鵬說:“我跟我哥都30多歲,以前做過裝修,后來我們兄弟倆商量著要回來養雞。一開始投入了120余萬元,其中貸款40余萬元,第二年我們就把貸款還上了。一開始只養了一棚雞,第二年回本。從2016年開始我們做了3個棚,共30000只雞,10000只雞一天能出1000斤蛋。雞蛋一天一個價格,不算更廣泛的資金投入,只去除基本成本的話,一斤雞蛋賺4到5毛錢,喂雞也是機械喂,完全靠人力干的活主要是每天撿雞蛋。”
在泗興屯村附近,村里原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老窯廠已經不見蹤影,這處曾經依靠租金補貼村集體收入的300畝土地上,如今已經規劃建成了鄉村振興產業園,重點招引勞動密集型企業,現已入駐5家企業,安置就業群眾1000余人,幫助群眾圓了致富夢。據悉,此處最初發展產業扶貧項目,該村131戶234名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后,該項目車間發展為鄉村振興產業園,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。
在紙質類包裝車間內,正在忙碌的謝永麗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,自己家住鄔官屯行政村,來該車間做模切工已經有1年時間。“工資計件,我現在每個月能領到3000到4000元錢。以前在酒廠打工,但那邊離我家比較遠,在這里工作的話就還好,收入和離家距離都合適。”謝永麗說。
村集體有了收入,村民們腰包鼓了,對家鄉的環境要求自然也提高了。近年來,泗興屯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,開啟美麗鄉村“高顏值”建設,并榮獲省級“美麗鄉村”稱號,依托鄉村振興產業園、美麗庭院示范街,全力打造生產美、生活美、生態美的鄉村新面貌。